这几家大公司准备干掉测试了,我们应该何去何从
乙醇 创建于 8 months 之前
最后更新: less than a minute 之前
阅读数: 530
最近因为招聘,所以经常会跟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厂同学聊天,无意中得知了这样一些信息。
腾讯的pcg已经在逐步干掉测试了,这是所谓的去测试化。
这里的干掉指的是日常的测试工作交给外包去做,曾经的正式员工往效能提高的方向去转型,做一些研发效率度量,质量度量以及效能提升的工作。
去测试化万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
最早听说这个词应该是在2016年左右,正好是5年前。当时我们公司来了一批微软的测试专家,从他们口中得知微软总部在去测试化,之前的测试人员转做测试工具或者效率工具开发,开发尽可能的多写测试用例,一些实在需要人工覆盖的场景可以交给外包去做,所以现在微软应该没有测试这个角色了。尽管在做出这个决定的初期,微软产品的整体质量似乎是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下降现象,比如win10之前出过非常多的bug,但是微软后来迅速走出了困境,整体的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。
不过仔细一想微软是有这样做的资本的。在操作系统领域,哪怕windows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,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要么是没有选择,只能默默忍受,要么就是选择不升级,停留在之前的稳定版本里。所以对于一个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或者产品,没有了活下去的压力,去测试化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将质量保障的压力传导给开发,这是最行之有效提升代码质量的方法。我记得很久之前分享过,如果一个项目中开发很强,测试相对不强,那么这个项目的质量其实是可控的;相反开发能力很弱,但是测试很强,产品的长期质量我其实是看衰的。再看一些很流行的开源项目,这些项目中似乎只有开发,他们写用例,做code review,发布代码,然后开源项目的使用者其实就是测试,他们试用产品,提出问题,寻求解决方案或者直接贡献代码解决。因此微软的去测试化其实就是让开发多做测试,让用户当小白鼠,反正用户的选项不多,也不是很怕用户流失。
后来在18年左右,又听说一家公司在做去测试化,那就是字节。
当时跟字节的一个部门负责人交流的时候,他说他们很欣赏微软的理念,要对标微软去测试化。测试人员主要的职能有
- 提升测试效能,让开发会写用例以及提供相应的工具让测试的效率可以提升
- 测试管理,大体是做流程管理和推动,顺便管管外包和实习生,似乎字节有让实习生做测试的传统
字节和微软不一样,字节应该是一家非常焦虑的公司,偏平的架构和不成功便成仁的kpi导向,使得这家公司的策略可能会偏向激进,所以作出去测试化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。毕竟字节产生产品的速度和放弃产品的速度一样快,一个产品因为质量不行而被诟病其实问题比较好解决,要么放弃掉,要么重新做一个。
到了今天腾讯的一些部门也坚定的站在去测试化这一阵营,综合分析起来其实是可以理解的。
- 来了新的gm,推进自己的技术理念
- 稳定的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质量下降带来的副作用在短期内是可以接受的
- 产品开发的快,放弃的也快,跟字节类似,所以一旦有质量问题,要么重新来做,要么直接放弃
- 腾讯老一代的开发基本上新陈代谢的差不多了,向这部分人灌输开发做测试的概念其实比较难;但对于新鲜血液来说,推一推总是有办法的
所以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,对于一些在行业内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大厂来说,去测试化应该是大势所趋。
那么我们测试同学应该何去何从呢?
- 转型为测试开发,专心打辅助,开发质量度量工具,测试效率提升工具以及其他各种工具,另外还要教开发写测试用例,这是测试左移,可能不需要背锅
- 大厂不好混可以去二线厂,只要市场没有被巨头垄断,其他玩家必定重视质量和口碑,这里测试同学的机遇和挑战并存,可能需要背锅
- 转型为测试管理,大厂还是要有人做流程管理,外包管理,质量管理,职位不多,但有需求
- 转型为开发,说句实话,在相同的预期条件下,写业务逻辑很多时候比写工具要简单,不过转开发要趁早,因为对于开发来说,你之前的测试经验可能是一文不值的
- 转产品,我认识好几个转产品的测试同学,还是同样的道理,转要趁早
- 转行,换个行业和赛道,想象的空间可能更大
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